熱門文章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照顧者自我調適原則

※失智症的照顧需有長期作戰的準備。
但是,別忘了!你是最重要的!請善待自己,就能讓患者有更好的照護品質!

●與家人共同規劃
對照顧者而言,家屬是重要的支持來源,但也可能是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可透過相關資料、講座、請教醫師等,讓家人能瞭解失智症,並共同討論如何分擔照顧的工作與責任,逐步達成共識,才能有圓滿的照顧歷程。

●分享問題與經驗,接納自己的情緒
接納自己的情緒反應,給情緒一個出口。並嘗試和別人分享你照顧上的經驗與感受,抒解情緒。可試著參與家屬支持團體,和類似經驗的照顧者分享交流,會有很大的幫助。

●做自己喜歡的事,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留一點時間給自己是非常必要的,允許你花一點時間在自己身上,維持自己喜歡的嗜好,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以及去作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可調適照顧壓力。必要時可離開、休息一段時間,找尋相關機構或照護資源來協助照顧工作。

●尋求相關的諮詢及資源
隨著失智症患者病況的演變,使得照顧者生活情況也都隨之變動,甚至會
覺得生活大亂。尋求相關的資源及諮詢,有助於自己能持續地照顧患者,並找回自己的定位。為了讓你在照顧上更加得心應手,必須瞭解在居住地區中,相關的醫療、社會及經濟上的資源。你的醫師、護理人員及社工師通常可以告訴你一些照顧訊息,及轉介一些合適的資源來幫你。

●瞭解自己的極限,注意危險徵兆
在所有照顧工作與責任越來越多前,你必須瞭解你能做
到什麼程度。請安排規律的作息,並隨時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況,如果出現:身體異常的反應、食慾變差、體重明顯改變、失眠、易怒、易流淚、注意力無法集中、輕生的念頭等,請及時就醫尋求協助。

當失智症患者變得有攻擊性時該怎麼辦?

我們可以視攻擊行為為一種過度激動的反應。人一激動有可能就變得有攻擊性,也許表現在言語中、也許在動作中。激動可能很容易就演變成攻擊,如果我們未能加以調節的話。從另一方面來看,患者的攻擊行為也可能是有其他原因引發的。我們必須加以確認。確認患者攻擊反應之原因和確認其激動反應之原因。
對攻擊行為的一些建議策略:
一、預防:
最好的調解就是預防發生。例如,若患者因穿衣困難而產生挫折感,就要找出能減少他穿衣方面之挫折感的方法。因此,避免置患者失敗的情境中,以預防其攻擊行為發生;不要要求他做一些超出他目前能力範圍以外的事情。並尊重他的步調。若患者摔破了一個大盤子,他可能會覺得被羞辱或有罪惡感,他感覺到你對他生氣,這可能引發患者的攻擊行為。

二、生氣的表達:
若攻擊行為無法避免,有一些調解方法可以幫助你面對狀況:
1.讓他表達自己生氣或痛苦。能感覺到被傾聽,他的緊張感也會降低,告訴他你正在生氣。
2.不要表達你的挫折感。
3.拿走身邊的危險物品。
4.不要試圖用邏輯論證來告訴他道理,因為他已不再能理解這種論證。
5.絕對要綁住他。如果你因為發脾氣而被人綁在椅子上,你會作何感想?
6.不要再次和患者討論已發生過的不愉快的事情。
7.如果他的行為似乎是你的態度造成的,那麼請改變你自己的態度。因為他已不再明白什麼是
「如果你能溫和平靜一點的話,我也會那樣」。

什麼是災難性反應?發生時該怎麼辦?

患者覺得焦慮、驚嚇、憂傷。他無法搞清楚發生在他周圍的事情。如果失智症患者情緒激動一段時間,然後轉變成攻擊性發作,那麼災難性反應就有可能出來了。學習了解患者激動和攻擊性的發生以避免衍發出災難反應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該怎麼辦呢?理想目標當然是能預防災難反應的發生,如果可能的話,找出並解除其引發原因。若不幸地,情況還是發生,以下是一些建議採取的方法:
1.馬上調整,但保持冷靜。如果你害怕的話,患者會感覺得到而且變成他也開始害怕。這的確是
「說比做容易」,但只要你經歷過一次,你就會比較容易面對這種情況。
2.慢慢地接近患者以免讓他害怕,同時建立起和他之間的視覺接觸。
3.溫和地撫摸他堅定地告訴他你了解他的感覺,和你在一起是安全的,不要用討論或理論的方式
對他說話。
4.因過多的人或重大的音量所引起,那麼就帶患者到一個安靜的地方並陪伴他。
5.千萬不要把他綁起來。當患者被綁起來,他會變得非常脆弱,你要不只一次地站在患者的腳色
設想。若你很驚慌,那麼你會需要什麼?花力氣去問自己:「如果我是他,我會需要什
麼?」,我們便能更了解患者。因為我們能設身處地替換者想。
6.當患者開始安靜下來試著給他一些娛樂,讓他做一件他喜歡的活動。
7.不要和他討論剛才發生的事情。

失智症日常生活照顧技巧建議

※沒有適用於所有患者的照顧方法,您可依患者個別性及獨特性做適當的調整。

●洗澡及個人衛生
1.維持定時、簡單、規律性的清潔習慣,試著找出患者最佳的沐浴時間及方式。
2.試著創造輕鬆、愉快的洗澡情境,例如播放他喜歡的音樂或放置水中遊戲玩具。
3.幫患者做任何動作之前經常告知,讓患者有安全感。
4.病患若拒絕洗澡,不要立刻強迫進行,可稍候再嘗試邀請。若病患出現強烈不安情緒,請先暫停洗澡並給予適當覆蓋,避免著涼。
5.確定浴室安全,如考慮加裝安全扶手、止滑墊或安全座椅等。

●穿衣服
1.避免鈕釦太多的衣服,並選擇容易穿脫的衣服及有止滑或橡膠底的鞋子。
2.儘量鼓勵維持自己獨立穿脫衣服的習慣。
3.先將衣服成套準備好,安排步驟,讓他一件件穿上。
4.可給予患者衣物選擇,但不要複雜,二選一即可。

●如廁(大小便)
1.隨時注意患者是否有要上廁所的表情或動作,可定時提醒患者上廁所。
2.讓廁所門保持打開的狀態,或放置圖案標示,使患者容易找到廁所。
3.必要時可在床邊準備便盆或便盆椅,或在床上鋪防潮墊、穿著尿褲等。
4.傍晚至晚上睡前可減少飲水量,降低半夜上廁所頻率或失禁機會。

●飲食
1.準備均衡飲食,並布置舒適的餐廳(例如播放音樂),避免不必要的物品擺放於餐桌。
2.將患者所需的菜放在同一盤子裡,並鼓勵他使用固定的餐具及自行進食。
3.盡量將食物切割小塊,固體及液體食物應分開吃,並預防患者嗆到。重度患者或許需要將食物磨碎或是提供流質飲食。
4.提醒患者吃慢一點。尤其患者可能會逐漸喪失對冷熱的感覺,小心燙的食物或湯汁。
5.當患者出現吞嚥困難時,請尋求醫師、職能治療師或語言治療師的協助,訓練指導病人如何吞嚥。

●入睡困難
1.協助患者在日間安排維持較多的活動,多接觸日光,減少白天睡覺的機會。
2.營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幫助患者容易入睡。可試著養成睡眠作息,如睡前固定換睡衣、聽相同音樂、開小燈睡覺等。
3.午後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避免晚餐時給予大量的食物,保持夜間的安靜與放鬆。

●重複的語言和行為
1.嘗試安排患者喜歡的活動,和他談有興趣的事或話題,分散他的注意力。
2.將患者經常發問的問題或行為,想出一個較好的回答及改善方式。
3.在安全範圍內,讓他重複做他想做的事,可不予阻止。

●遺失物品或覺得物品失竊
1.當患者告知遺失物品時,請認同他的心情,同時陪伴找尋失物。
2.不要與患者爭執為什麼弄丟或失竊的原因。可到患者最喜歡藏東西的地方找找看。
3.將重要東西做備份保存如鑰匙、文件。記得要倒垃圾前先檢查一下垃圾桶。

●幻覺和妄想
1.當患者說看到或聽到一些不存在的事物時,不否認他幻覺的存在,也不表示相信,並嘗試分散他的注意力。
2.可改善照明設備或適當的燈源,能讓房間輪廓清楚無陰影,減低幻覺的產生。
3.進一步就醫與醫師討論,瞭解可能的原因與患者所服用的藥物,並尋求治療與改善。

●迷路
1.留意患者的活動,盡量能在照顧者的視線範圍內。加裝隱藏式門鎖或感應裝置,以防患者自行出門。
2.可將患者姓名及聯絡方式繡在衣物上、放置名片於口袋、申請愛心手鍊或至警察局指紋建檔。
3.與鄰居保持友善關係,請鄰居協助留意其動向並儘速通知家屬。隨時準備患者最近的照片,以供走失協尋使用。

●暴力或攻擊行為
1.患者的行為並不是針對您或任何人。有可能是對環境理解錯誤、缺乏安全感、喪失情緒控制等。
2.請保持冷靜及溫和的態度面對他,避免在言語上的激怒,試著讓患者瞭解你知道他的感受,或利用一些溫和安靜的活動來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必要時暫時離開現場。
3.身體疼痛也可能導致攻擊行為,此時需要尋求醫療協助。
4.觀察造成暴力行為的時間與原因,並且盡量避免再發生,必要時需尋求協助或強制就醫。

●憂鬱及焦慮
先瞭解患者焦慮的原因,並適當的處理,給予病患更多的愛與支持。憂鬱情緒明顯時可與醫師討論,並請其轉介其他專業諮詢人員、心理治療師及相關專業人員。

「覺得照顧失智症患者困難」是正常的嗎?

不少研究者都指出,照顧一位智能喪失和行為異常的病患比照顧一位只有生理問題的病患有壓力多了。其理由有:

1.照顧工作富有沉重責任,因為病人漸漸失去判斷、表達、衡量的能力;病人會越來越依賴你。

2.病人已不再會用文字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你必須用其他方式來了解。

3.病人性格改變和行為異常之發生常不可預期,這會讓你難以忍受,甚至有時候你要費很大力氣去調整自己的心情,雖然你知道病人根本沒有任何惡意。

4.失智症影響的不只是患者本身,還有患者的家庭,也許沒有其他疾病可以有這樣強大的反作用力。病患家屬變成了隱性病人,慢慢地焦慮恐慌離開了病人而侵入他的家人。

5.你無法保持坦蕩的心懷,因為親人病程的惡化會把你自己拉入一種孤獨、精疲力竭和努力付諸流水之感。

6.最後,你期望著親人能安享晚年的同時,卻看著他逐漸、不可回復地失去自主和認知能力,這會讓你感到巨大的憂傷。

陪伴失智症患者有哪些重點要注意?

陪伴失智症患者基於具有由五大要素構成的方法-專業能力、同理心、一貫性、持之以恆、良好的氣氛。這五大要素指導照顧病患的方式,甚至可以說是照顧病患的法則。

專業能力:
乃透過不斷增加失智症的認識及接觸病人的經驗而得。一個對失智症及其後果有基本認識的照顧人員,透過錯誤和嘗試,一面觀察,一面分析自己和患者之間互動所得的種種結果,這些很快就使這護人員對患者的照顧變得很專業。

同理心:
是指一顆易於感受他人的生活經驗並能像他人表達關懷的心,也就是說盡力做到感同身受。

一致性:
是指我們的說話和動作不能有矛盾的地方。這點對照顧腦部受損退化的病人來說十分重要。照護者這方面的一貫性能維持患者的信心,而這種信心對患者內心是否能取得某種程度的平衡是不可或缺的。

持續性:
人和物的環境之持續能帶給病人所需要的穩定性,因為病人有適應變動的困難。持續性有許多要素構成,其中包括固定的照料人員、固定的生活模式和物質環境的穩定。

良好的氣氛:
關係著病人的心情是否能平靜緩和,這是為了幫助脆弱易受傷害的他能有較適合的環境。試著盡可能使每一次和病人的接觸都能讓他覺得舒適,並多用幽默,這樣我們就可能創照出一個平靜、令人安心的環境氣氛。

失智症分期及疾病發展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整個發病病程可達5-15年不等。以下介紹不同時期之失智症症狀:

一、輕度(6個月~2年) 
• 時常忘記東西放在哪裡或忘記別人跟他說過的事情,對近期記憶十分模糊。
• 情緒起伏變化大,個性變得猶豫不決、多疑猜忌、孤僻暴躁、愛發脾氣。
• 言語表達出現困難,常想不到欲表達的字眼。
• 容易於不常去的地方迷路。
• 出現妄想症狀或出現視幻覺。
• 出現躁動不安或憂鬱之行為。
• 出現睡眠障礙、日夜顛倒;並對於日常生活、嗜好及活動變得興趣缺缺,與過去明顯不同。

二、中度(2年~8年) 
• 忘記已經發生過的事,遠期及近期記憶減退、日趨嚴重。
• 情緒起伏變化更大,會有激動的行為,胡思亂想,突然發怒、大哭、大叫等。
• 說話字句減少、表達缺乏邏輯及連貫性, 並慢慢失去語言及閱讀能力。
• 在住家附近,或熟悉的地方也容易走失, 搞不清楚方向,無法自己出門搭車,容易迷路。
• 出現遊走、妄想等異常行為,且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
• 出現妄想症狀或出現視幻覺。
• 出現躁動不安或憂鬱之行為,受到阻擾時容易發生衝突。
• 出現睡眠障礙、日夜顛倒,整夜不睡、白天嗜睡。
• 很難完成獨立煮飯、清潔、購物等活動, 並失去使用日常用具之能力。

三、重度(8年以上) 
• 忘記身邊熟悉之人、事、物,記憶嚴重喪失,不記得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可能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 情緒表達困難,可能會因為無法表達或聽不懂意思而生氣。
• 語言能力降低,說話無法理解或不相關。
• 幾乎已經無法自行外出。
• 完全依賴他人的照顧,且肢體功能減退、容易跌倒發生意外。
• 白天睡眠次數及時間更長,行動能力降低、需藉助輪椅活動,甚至臥床不起。
• 完全無法獨立生活、失去自我照顧能力, 無法自行穿衣、甚至大小便失禁。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失智症


預防失智症的方法
三動兩高: 

• 勤加動腦
• 休閒活動 

  • • 有氧運動  
    • 高等教育  
    • 高抗氧化食物 

    機率最高的罹患者
    1.阿茲海默症 : 
    年齡(年紀愈大機會愈多)、唐氏症、女性、具家族史、具APOE4基因 (2-4倍)、教育程度低、頭部創傷(拳擊手)、家族性早發型失智症。

  • 2.血管性失智症 : 
    有高血壓、心臟病者。

十大警訊:
  • 1.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一般人偶而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過一會兒或經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且可能完全忘記該事件。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如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電腦網路工程師不知如何上網;計程車司機找不到油門開關;廚師不知如何炒菜等。

    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

    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日,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開車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一次吃下一周的藥量;買不新鮮的食物等。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對言談中抽象意涵無法理解,而有錯誤反應。日常生活操作電器如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的操作,對指示說明的意思無法理解。

    7.東西擺放錯亂: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的原因。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等。

    9.個性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性格也會有少許改變,失智患者可能會更明顯,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

    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一般人偶而會不想做家事、不想上班工作,失智患者變得更被動,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原本的興趣嗜好也放棄了。

    遺傳性:

    • 大部份失智症患者都屬於偶發病例,只有約5~10%具有遺傳性,這些病患大多較早發病,惡化速度較快,容易出現幻覺或妄想的精神症狀。目前已知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有APP, PS1, PS2等,這方面問題可以請教您的醫師。

    失智症非藥物治療:
    • 懷舊治療:利用舊時的物品或器具,透過團體的方式,引發對過去事物及經驗的回憶,而增加患者語言表達、人際互動、改善情緒之目的,進而延緩病情的一種治療模式。
    • 音樂治療:藉由音樂做為媒介,改善患者情緒、促進言語溝通,進而延緩病情惡化之一種治療模式。
    • 藝術治療:運用繪畫、拼貼等方式與失智患者互動,提供感官刺激及自我表達機會,透過作品之分享,提升失智患者之語言表達及成就感。
    • 認知訓練:認知功能障礙為失智症的主要症狀,運用輔助教具、日常生活器具或其他自製器材、海報等,設計認知活動,幫助失智症者動動腦、減緩認知功能退化, 並維持最大可能之獨立功能,降低失智症所帶來患者及家屬之困擾。


失智症的介紹與原因

介紹: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非屬正常老化現象。包括:記憶力的減退(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及注意力等各方面功能都已退化,甚至可能出現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症狀。嚴重者,更足以影響長輩的人際關係及作息能力。
原因:
一、退化性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功能為主,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其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往生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

額顳葉型失智症 :
其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或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此二者皆有進行性退化現象。

路易氏體失智症:
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


二、血管性失智症:
為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失智症,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在東方人發生比例甚高。
常見臨床特徵:
(1)情緒及人格變化 
(2)尿失禁 
(3)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
(4)步履障礙(失足跌倒)

三、其他失智症:
部分失智症由特定因素造成,經治療後有機會可以恢復, 此類失智症病因有: 
1.營養缺乏: 如維他B 1 2 、葉酸 (Folic acid)等營養素不足。
2.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3.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肝腎功能不良、遺傳代謝疾病等。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腦炎等。
5.中毒:藥物、毒物、酗酒等。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星期三YMCA 之德輝苑老人協會

                   2012     10/18星期三                YMCA 之德輝苑老人協會
                                              翻滾吧!阿公阿媽
  星期三在老師的帶領下一群人來到了『德輝苑』,準備擔任當日志工。在休息室的我們,分配工作,各就各位。開始了今日的志工活動,我的攤位是『大腸包香腸』,整個現場各處充滿工作人員與我們的主角─可愛的阿公阿媽,大家就定位後就開始吃了起來,可愛的阿公阿媽在志工的幫助下一口一口的吃完碗裡的小吃,開幕典禮時,由我們的YMCA協會總幹事獻唱一首歌曲後,活動就開始了......到了尾聲,看見大家的笑容與長輩們的滿足,所有疲累都一掃而空,回到學校後,開始思考,為何長輩們這麼開心這滿足,不是因為他們有東西吃,而是他們又有了家庭的溫暖與關懷